盛况空前的第五届慈展会刚刚落幕,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展示平台,她的触角已延展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宣传展示窗口。
本届慈展会的主题之一是“助力脱贫”。这是一个沉重亦艰难的主题,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中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原因。
以往中国传统的慈善方式,是以救急救困,而非脱贫脱困为主。究其原因,仍与我国传统的慈善理念有关。
中国的传统慈善多是一种“精英慈善”,平民鲜有参与。一是社会地位的缘故;二是经济实力使然。偶有平民介入也不过是帮衬或背景而已。因此,中国传统慈善基本上属于一个局部、随机、收敛而封闭的系统,与现代慈善的开放性、持续性、大众化特征相去甚远。
过去,儒学是中国式慈善的基本指南。儒学讲求个人修为,自我完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为至高境界。而慈善则仅囿于“修身、齐家”范畴:一个人倘不行善于家而行善于外,就会被指为“沽名钓誉”“有失体统”。即便之后渐渐形成了民间社团,也由于统治制度的严控而失去了慈善活动的社会基础。在儒家看来,个人或社团慈善的存在正是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统治者的不仁与仁政的丧失,由此造成了中国慈善文化的低落。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社会“慈善”方面所推崇与倡导的也是“无名英雄”“做好事不留名”。固然这是一种新型道德观的体现,却也烙印着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助人为乐”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概念并不相同,更多还是集中于“革命友谊”“战斗友情”等,是“对同志如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如严冬般残酷无情”的表达方式之一。
今天的慈善早已不再刻意区分国籍与人种,更不再划分“阶级”与“敌我”之类。慈善的国际化与普适性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国有难国际支援。互联网的诞生加速推进了世界一体化与信息扁平化格局,以此为基础,高调慈善、高调公益日益成为众多慈善家与慈善组织的优先选择与价值追求。
固然仍有许多慈善家与组织为人低调,不事张扬,践行着较为传统的“施恩不图报”理念。凡此种种,一是他们自身的性格与修养使然;二也是为了规避“炫示作秀”“沽名钓誉”之嫌。他们的选择虽然值得尊重,但在当今社会,在与现实紧密关联的慈善事业,也只能称为选择之一,并不能推而广之,成为现代慈善家的模板,满足慈善的社会化属性与现实需要。
慈善需要展示。倘若没有展示,中国古代闻名遐迩的范仲淹的“义田”、刘宰的“粥局”、朱熹的“社仓”都将不复存在。倘若没有展示,毕其一生兴办义学的“千古奇丐”武训也将没于穷街陋巷。倘若没有展示,我们又如何知道雷锋,知道黄如论、李春平、曹德旺……倘若没有展示,受助者的感激便只能寄托于近乎抽象的“好心人”,而助人者巨大的榜样力量也会因此打折减色。
本届慈展会的口号是“用心做慈善,众人拾柴火焰高”,她以蝴蝶作为吉祥物是有其寓意及意趣的。心与火的汇聚燃烧、蝴蝶的破茧飞翔便是展示,使世人感受慈善之热烈,慈善之瑰丽。
由此,慈善是一种美德,而慈善的展示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