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晶报 社论
要使慈善更具可持续性,应让其首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里的一种自发律令。数据显示,本届慈展会资源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广泛,企业、个人与各类社会组织正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现代慈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昨日在深圳落下帷幕。本届慈展会观展人数逾18.6万人次,对接项目510个,对接总额133.22亿元,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慈展会期间举行的2016国际公益峰会上,“共享与慈善”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现代慈善理念,由此再一次被传播得更远。
是的,慈善的核心价值就是共享。过去,一提到慈善,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扶贫济困、捐款赠物。但是,9月1日实施的《慈善法》改变了这一种关于慈善的简单定义,而是将其扩大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保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注重“共享发展”,亦即注重实现对人的利益包括公益和私益的公平配置。这是慈善理念的显著进步。
“现代化”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事实上,公益慈善也要进入“现代化”。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心中自觉将慈善当成一个独立选项,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使得那种苦情催泪式的慈善倡导往往容易呈现边际递减效应。
要使慈善更具可持续性,应让其首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里的一种自发律令。一些人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人缺少必要的尊重;一些人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他人的感情和自尊……严格意义上讲,这都不是真正的慈善,或者说,是对慈善精神的狭隘理解。
慈善并非单纯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慈善是人人可为的,它不仅体现为某个大手笔义举,也体现为生活中举手之劳、触手可及的各种“微慈善”。本届慈展会上启动了“深圳人的十二种善行生活方式”分享会,“有时间做义工”“每天学点新知识、做事尝试新方法”等都进入了“善行”范畴。
当然,要使慈善进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慈善活动本身的创新也很重要。无论是出现在兰州等地的“墙上牛大”公益模式,即消费者在餐馆吃面时多买几碗挂在墙上,供有需要者自取; 还是起源于伊朗的“爱心墙”活动,即“不让任何一个无家可归者在寒冬里瑟瑟发抖”,任何人都可以将衣服挂在这面墙上,让有需要的人随时取走——它们之所以得到快速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不仅具有创意、体验、娱乐色彩,还以有尊严的方式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更接近慈善的本质。
数据显示,本届慈展会资源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广泛,企业、个人与各类社会组织正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现代慈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发给慈展会的致辞中说,慈善是国家与人民之间表达团结与友谊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可以对人类共同未来做出的最佳投资之一。我们希望,“大慈善”时代,慈善能沉淀为更多人的生活习惯,进而沉淀为社会的文化以及文明,使这项“投资”在时间里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