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首页 | 登录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商业逻辑和公益逻辑能不能互相融合?

来源: 第一新闻网 时间: 2016-11-14 17:20:00 阅读量: 255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公益也卷入了融合的浪潮。聪明的中国互联网人不仅希望把互联网当做公益的一个工具或渠道,他们尝试在公益中寻找出商业模式,然而,互联网公益是一笔大买卖吗?

  

早期互联网公益

  早在2006年,腾讯就是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益的实践者,2007年在民政部门注册了非公募基金会。此后,腾讯创建了公益频道,并组织了“乐捐”项目。乐捐是一个中间平台,连接具备合法资质的公募基金、受捐人以及捐款人三方。所有捐项,直接到公募基金,由公募基金对受捐人进行捐助。

  腾讯等公司以桥梁的方式连接公益组织和个人,走出了互联网公益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并没有多少盈利色彩。

  个人救助的兴起

  2015年,一家名叫轻松筹的公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期初,他们和那些互联网众筹公司一样,为创业项目进行众筹。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医疗救治板块筹款速度迅猛,影响力巨大。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板块上线2.3万个项目,筹款1.8亿元,参与人数3800万人。

  2015下半年,这家商业公司放下了做创业项目筹款的初心,开始全面发力大病救助。其CEO甚至说,“公益就是我们的梦想”。而这个创业途中蛋下的梦想,多少裹挟着商业的企图和无奈。毕竟用户的需求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是互联网企业为之发展的根基。

  其间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最为显性的就是手续费。如,以轻松筹要收取所有筹款2%的手续费,捐款1.5亿元,其收入就高达300万元。除此,当资金流入自己的账户,如何有效的利用资金,就成了当务之急。1.5亿元资金只是开始,随着项目的推进,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上疾病保险商业等模式的深挖,资金池会越发壮大,一个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悄然出现了。实质上,这和蚂蚁金融,京东金融,大大小小的P2P企业的商业逻辑不谋而合。与之不同的是,这个被公共定义的“个人救助”行为,所衍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没有互联网金融资质。轻松筹只是碰巧发掘了一片无人监管的田野,探索着这片田野中的石油。

  随之而来的是野蛮生长,那些嗅着各种商机的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做慢病管理的慢友帮,转型做大病众筹;某金融公司也盯上了大病救助这块肥肉,开发出“我筹吧”;甚至一些女性社区都进入了大病众筹,急速拓展着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市场。

091U64T5-0.jpg

  还有其它的企业,用另一种方式探索着互联网公益。如病友帮旗下的“萤火互助”。相交其它机构,他们一方面像腾讯乐捐一样,和具备正规资质的公募基金合作,一方面探索着个人救助的可能性。据萤火互助负责人麦小姐介绍,萤火互助的出发点非常简单,他们发现很多病友急需钱治病,于是开发出萤火互助这个板块。而在萤火互助上发起个人求助,是零手续费。

  “我们严格审核,只让真正贫病交加的用户发起筹款,而且我们自己补贴0.6%-1%的手续费,时时拨款。我们只想帮助病友,不想把公益做成生意。”麦小姐说。

  公益的还是生意的

  “我们本来就不是做公益,只是提供一个个人救助平台。”轻松筹副总经理于亮给出了另外的答案。

  而这种自称非公益的做法,在2016年9月前,还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由此导致了“知乎童谣诈捐事件”、“德国留学生白血病诈捐事件”、“安溪女子众筹后出国游事件”、“苏州乳腺癌夸大捐款目标金额事件”等层出不穷的骗捐事件。

  随之而来的是《慈善法》在2016年9月的实施,多家未获得募捐信息发布资质的,并受到广泛质疑的个人救助平台都暂停了业务。

  此时,轻松筹却调转船头解释到:平台的业务中心一直不在大病救助上,主营业务是尝鲜预售和助农项目上。今年年初,增加了尝鲜等项目,平台基本上能够保持收支持平了。

  一个本来给予厚望的个人求助商业项目,几经波折后走在边缘地带。

  互联网资深人士方先生对大病众筹下的商业模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互联网金融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而疾病救治的资金,涉及到生命救治、法律法规,不便于管理,不适合做金融操作。而按1‰-3‰的资金利用率来看,希望从几亿资金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捐款用户的留存率较低,用户价值不高,从个人救助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较难。”

  10月20日起,轻松筹宣布停止大病救助,并进行清算。可没过几日,轻松筹恢复了大病救助板块。

  由于监管暂停筹款,监管风口刚过,又恢复筹款,可见轻松筹在个人救助上有停不下来的野心。无论未来是否能走出商业模式,他们已经通过个人求助,获得了超越他们主业的巨大知名度,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就算监管导致他们彻底退出,他们已经是这场拓荒中的受益者。

  其它的选择

  慈善法出台后,大多数个人救助机构都在2016年9月后沉寂了。互联网公益是一笔大买卖的妄想也在市场选择后趋于理性。

  而凑巧的是,2016年11月1日,病友帮,由于资金不足,宣布停运,旗下大病众筹板块“萤火互助”第一时间将善款全额结清给受捐人,不少收益者不免叹息。

  但仅仅过了一天,就有一位热心公益的人士陈先生,慕名找到“萤火互助”,主动提出想要资助这个公益项目长期运营下去。

  据了解,这位陈先生曾经多次匿名在“萤火互助”上为贫病交加的病友捐助巨款。停运时,他看到很多网友对平台的赞扬和不舍,感到如果能够资助一个帮助大家的平台继续运营,可能比帮助几个具体的人更加有社会价值。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人员、经费、技术优化、账户管理、办公场地、支持资源,等等所有问题就全部谈妥。

  于是在发布暂停公告72小时后,服务器重启,资金人员到位,萤火互助在广大网友赞誉声中又重新起航。

  陈先生认为,他自己从商多年,在商言商的角度,当今中国商业领域还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机会,有大量创新的可能。他希望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多在商业上多努力,但不能以穿上公益的外衣,做商业的事。政策不允许,人心也不允许。在他和运营人员的决定下,萤火互助将会保持原有零手续费,不沉淀资金,时时拨款的纯公益做法。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长期承担。他说,我不求利,不求名,我只想及自己所能,做点善事,让大家安心好梦。

091U63955-2.jpg

萤火互助公众号的上发出了这样的社会承诺:

  今后若善款资金的积累达到一定规模,我们愿意将该善款账户交给任何合适的正规公益慈善基金或国家民政部门来进行第三方监管或托管。只要能够保证用户提取善款的及时便利。

  轻松筹和萤火互助,他们在互联网公益上走着自己的路。一个走向迂回的商业之路,一个走向纯粹的公益之路。无论怎么走,都需要承担相对应的社会责任。

  相对于社会属性,“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在经济迅猛发展,互联网急速渗透的当今中国社会,人们被利益引领各个领域探索着机会,当这样的探索抵达“公益”时,“不把利益最大化当做首要目标”是否是一个悖论,还是“互联网公益商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呢?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探索融合不会停止。但当企业快速去触碰融合的边界时,应当在适时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当触及法律法规、道德准则、民生民意,甚至是个人生命时,应该做出应有的取舍,不是所有的融合都是有价值的融合。而“希望”,永远在正义下涌现、长存。


624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