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慈善网 译者:摩诘
Peter Frunmkin在《战略捐赠:慈善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对两种慈善捐赠类型(包括基金会的资助)做了区分,他将其概括为工具性捐赠和表达性捐赠。
工具性捐赠是“战略性的”,它聚焦于取得特定的政策目标,旨在对特定的社会问题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与之相比,表达性捐赠反映了捐赠者所表达的对某项事业或某个组织支持的愿望,而不一定期待通过捐赠来获得某种引人注目的影响力。
工具性捐赠的概念源自安德鲁·卡内基的《财富的福音》(The Gospel of Wealth)(1889),他在该书中将自己的慈善目标描述为通过系统的慈善活动来产生系统的变革。卡内基的大多数善行,如建造图书馆和创办大学,都可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待。
如今,工具性捐赠逐渐成为大型基金会的特征,它们有比较丰富的资源,理所当然地可以通过对特定领域目标明确的资助取得可测量的影响力。
表达性捐赠更多地是小型基金会以及个人的特征,他们通常认为,其有限的捐赠资金不可能依靠自身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因而满足于利他主义的象征价值——以及可能与许多其他捐赠资金的结合所产生的累积效应。
人们很容易夸大工具性捐赠和表达性捐赠之间的差别。事实上,存在着巨大的灰色地带,其间两种动机和目标相互重叠。无数的基金会所做的大量社会善事,只是给慈善组织开支票,而慈善组织则成天忙于帮助贫困者、保护环境、改善教育水平、维护人权,以及支持其他有价值的目标。这类资助常常有助于那些致力于引起系统社会变革的组织。因而,表达性捐赠实际上可以说是间接的工具性捐赠。
然而,工具性捐赠与表达性捐赠之间的差别,考虑到基金会的运作时,有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当个人进行慈善捐赠时,他们捐出的是自己的钱(即使我们考虑到这种捐赠部分地通过慈善捐赠抵扣为其他纳税人所支付)。因此,他们的捐赠只要表达自己对所赞赏的目标或事业的支持就足够了,并不需做进一步的证明。
然而,基金会的情形则不同。基金会和受托人所捐出的钱通常不是自己的钱,而是别人积累和捐赠的。因此,它们不能心安理得地诉诸于表达性捐赠。如果捐赠人为基金会设定了特定目标(情况通常如此),基金会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利用该资源来达到其目标,而且运作过程经得起检测。只有当直接的影响力无法企及,它们才会诉诸于表达性捐赠。
上述逻辑并非仅仅适用于大型基金会。如果小型基金会也这样选择,它们对于使命和目标的选择也可以是战略性的,通过战略导向、业务规划和重要合同,也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寻求有效组织的资助机构”在过去十年中的动态发展,是由那些尤为感兴趣通过聚焦于战略、评估和测量来提高基金会资助有效性的基金会构成的。这表明许多基金会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基础强化和管理辅助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因此,战略影响力不是基于规模,而是基于意图和训练有素。许多小型基金会非常擅长集中其精力和资源,从而对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力。
译自Joel L. Fleishman(2007)The Foundation:A Great American Secret—How Private Wealth Is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 Public Affairs.